星期一

從燒香談文化與宗教信仰

前言

每逢春節的到來時,天主教也會在這新春佳節,特別是在大年初一舉行感恩彌撒,也在彌撒禮儀結束後,舉行祭祖儀式,以表達對過去祖先的敬意,同時也喚起所有的人類要飲水思源,感恩過去祖先們的建設與貢獻。這種的記憶與感恩之心是所有人類應當擁有的。
不過,在牧靈的現象裡發現,並非所有的基督徒都對華人祭祖有正確的認識,而引發了一些的誤解,同時這樣的誤解也造就了種族之間的分裂。筆者提倡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以及相互尊重的共融原則,冀望世界不同的文化受到尊重,也受到鼓勵。

有 些朋友認為教會內應該淡化華人祭祖的儀式,有者還建議完全取消這類似的活動,問的就是尊重其他種族的感受,尤其在教會生活裡,更當注意整體的生活運作。然 而,筆者本身卻不認同這樣的說法;相反的,筆者認為文化與宗教信仰是完全沒衝突的,而且文化與信仰是可以彼此包容與接納的。
對 於文化,筆者認為文化是一種生活的傳承。是自古以來人類或者相關的族群,在社會的製度裡提倡某種的價值觀,使相關的社會就在相關的價值觀或價值觀的認同 下,按著某種的方式,例如透過某種的生活形態,如禮儀、教育、信仰、藝術、道德、風俗等,呈現或者表達人之所以為人該當保有良好美德。
文化的要素
文化的要素 主 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 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 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 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 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 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 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 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 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 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 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 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 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 的部分。
⑤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 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 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 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 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宗教信仰的要素
宗教相當多元,但每一個宗教都有共同的信仰因素,那就是對神的敬仰與崇拜。宗教是一套信仰,是一套對宇宙存在的詮釋。整個的宇宙無非就是有一個最後的推動者使宇宙運行,而這推動者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裡有著不同的稱呼。
人類在宗教情操上的表達往往透過某種的行為或行動而表達其中的內在意義。例如宗教會透過祈禱、聖事、靜坐或者避靜、還有不同的善功直接與神做內在的深度聯繫。這樣的與神內在聯繫,基督宗教稱為人神關係的聯繫。外在的禮儀是一種的標記,是人類透過有形可見的外在模式或記號表達對神的敬仰或者服從。
無 可否認,宗教也有自身的文化因素而逐步建立。宗教的源頭雖為神明,然而宗教信仰的發展卻是在人類的歷史之中進行。換句話說,宗教信仰自然也在某種的文化中 成立。例如基督宗教也受到猶太文化的影響。對於宗教在崇拜方面的語言及用品等也免不了係於某種文化的影響,但很肯定的是,文化不抵觸宗教信仰,而且兩者之 間相互包容與接納。
宗教針對的是有關神,宇宙創造者的信仰與皈依和服從。但不否定宗教的成立是在人類的文化影響下而形成。
『香』的文化
   中 國文人大多愛香,不知是時刻不可離的香使中國文人創造了迥異于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藝作品,還是因為文人愛香而促進了香文化的發展,總之,香在中國文化中的 地位和作用十分獨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又作為創作的題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藝術中,有一種“博山雖冷香 尤存”的使人參之不盡、悟之更深的內涵,或許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說,文人與香有著不解之緣,中國文化與香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關系。
大 約魏晉以后,文人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與香的關系在唐宋之際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 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幽窗破寂,繡閣組歡,香云一爐可暢其神而助其興; 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確乎是書香難分了。難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嘆“香之為用大矣!”
香 對文人的意義,明朝屠隆的一段話可算是一個很好的概括:“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 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 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
    幾千年來的屢屢馨香,始終象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熏蒸著歷代文人的心靈。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遺忘,還是人們有意回避,對傳統文化的諸多研究中,極少有人談及香對中國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而研究中國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難以揭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真諦。
人 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于考證。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漢代時,香爐得到普遍使用,上層社會流 行薰香、薰衣,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唐代時,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宋代 時,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肇始于春秋,成長于漢,完備于唐,鼎盛于宋。

基督宗教所用的乳香(frankincense)是一種由橄欖科植物乳香木(Boswellia thurifera Boswellia sacra) 產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樹脂,古代用于宗教祭典,也當作熏香料(制造熏香、精油的原料)使用。乳香也是中藥的一種外科和内科药材,用于止痛、化瘀、活血, 乳香“性温,療耳聾、中風、口噤、婦人血風。趙汝適在《諸蕃志》卷下《乳香》載:“乳香,一名薫陸香,出大食之麻啰拔、施曷、奴發三國深山窮谷中。其樹大 概類榕,以斧斫株,脂溢於外,結而成香,聚而爲塊”。
乳香在古法文為franc encens,表示「無拘束的」「香料」,形容它在空氣中能夠持久地揮發。該說法現在還在許多歐洲語言中使用。乳香一詞是因為阿拉伯文稱之為""al-lubán而來,理由是樹脂從乳香木滴出時像乳液一樣。乳香产于乳香木,采集方法是在树皮上割开伤口,流出乳状汁液,接触空气后变硬,成为黄色微红的半透明凝块。乳香主要产地是索马里、也门、阿曼的佐法尔和哈德拉毛地区,古代的集散中心是以示巴王国为中心的也门地区。
乳香在西方的宗教場合很常用。古埃及和古罗马的祭司曾大量使用乳香在神庙中制造异香缭绕的神秘气氛。據說羅馬皇帝尼祿在皇后博佩雅的喪禮上燒掉了足够供应羅馬城一年份的乳香。乳香也是犹太教圣殿中所燃的香料之一。根據圣经瑪竇福音》第二章第11節記載,來自東方的賢士帶了黃金、乳香和沒藥去伯利恒朝圣,将其奉獻給降诞于人间的耶穌。現今天主教的重要彌撒中仍常用到乳香。
因此,香普遍上對人類的健康有一定的幫助。而在宗教而言,香有助於修行者或朝聖者在崇拜或敬禮神的宗教膜拜情緒上的安撫作用,因此逐漸被採用,慢慢轉為對神實行敬禮的其中一個禮儀用品。
燒香祭天與祭祖
當 我們明白了香的典故原來就是一種文化。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甚至為炎黃子孫而言,也有不同籍貫上的文化差異。但是我們都很清楚明白文化的差異並不影響 自身對宗教信仰生活的皈依與崇拜。反而,藉著優良與豐富的文化傳統,尤其具有深度意義的文化精髓,對神或上帝表達誠心的皈依與服從,那是值得鼓勵的。
天,為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詮釋。然而,為炎黃子孫後裔的基督徒,按著自身在文化中對天的認知,而結合信仰生活對天主的皈依,向天行祭獻,表達對天主的崇拜,是能夠被接納的。
中 華文化提倡孝道,飲水思源如此崇高的美德,完全符合人性的需求,值得提倡。而在不同的文化里孝道或者飲水思源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清明節呼籲全家團圓,一 起紀念家族過去先輩們的養育之恩等等,這是何等崇高的文化價值呢。因此,清明節那一天,華人會按著文化習俗,前往墓園對已故的親屬追思。
華裔天主教徒會在追思先亡節( All Souls Days ) 前往墓園對已故的親戚朋友追思。追思不是宗教信仰,但是一種的文化。這個文化廣泛被認同,那是因為追思已故的親戚朋友是人性感性的表達。而在已故親戚友人墳前祈禱,這就屬於信仰生活的規範了。因此,文化與宗教信仰根本不對立,而且是可以被包容及接納的。
對於華族在春節祭祖,尤其天主教徒在春節祭祖,那是中華文化,是華人優良的文化傳統,是華族對已故祖先表達追思的方式。每一個族群對於追思的文化不同,應該給予尊重及鼓勵如此的崇高文化美德。
結語
馬來西亞華裔天主教徒特別在春節舉行感恩彌撒,這是藉著一種感恩的心情,特別在佳節裡感恩天主的降福。與此同時,新春感恩彌撒後,也會在教堂裡舉行祭祖儀 式。祭祖是華族對先祖的感念情懷的表達。燒香祭祖是華族文化表達對祖先的敬愛情懷,是一種尊重,是一種追念。而且,華裔祭祖也是一種共融,一種家庭的聚 會。華族聚集在一起,以同樣的情懷表達對先祖的思念。這樣的文化情操值得推動,值得鼓勵。
文化與宗教信仰是能夠共存的。除非對文化與宗教信仰的本質認識不夠,那當然會引起一些的誤會。因此,多認識他族的文化與信仰,其實能夠增進人文的素質。只有在相互的交流與彼此的認識後,方能達到尊重與共存,否則的話人類只有盲目的批評,而且又沒有任何的建設,是在可惜。


安多尼神父

1 条评论:

  1. 祭祖纯粹是华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习俗,没宗教色彩,也不是拜神。在祭典上烧香,不是华人拜神时才会有的仪式,一些西方国家也有烧香的习惯,只不过他们将香磨成粉状,放入容器燃烧,以散发香味,并不像华人使用一根根的香枝。如果有教友想要在家中放置祖先灵位且上香拜祭,也不应该受到阻止,因为这是尊重祖先的做法。

    回复删除